國慶過後各地網約車管理意見徵求稿出臺,把中國共享經濟傑出代表的滴滴推到風口浪尖上。其實,從全球範圍看,共享經濟光環已經逐漸褪去,以共享經濟爲龍頭的獨角獸們(特指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創新科技公司),也都疲態盡顯。
不可否認共享經濟曾經光芒四射。現在年輕一代逐漸適應只注重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的理念。「在乎曾經擁有而不在乎天長地久」開始流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共享越來越多被人接受。加上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全方位覆蓋,爲解決人與人之間供給和需求的資訊不對稱提供了技術基礎。同時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讓社會有更多的剩餘時間和閒置資產。當這些條件成熟時,共享經濟橫空出世。
共享經濟通過構架高效的資訊中介平臺,挖掘社會碎片化時間和閒置資產,以共享的方式提供服務或者使用商品。這種商業模式獲得巨大成功,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熱捧。在全球177家獨角獸裏,共享經濟獨佔鰲頭。前十名裏有第一名Uber (680億美金), 第三名滴滴(338億美金),第四名Airbnb(300億美金), 第九名WeWork(160億美金),總估值高達驚人的1478億美金,摺合人民幣近1兆元。然而,共享經濟這一兩年開始逐漸蛻變,在光鮮表面裏,暗流湧動,問題重重。
您已閱讀14%(505字),剩餘86%(31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