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產業政策大討論:產業政策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鄭志剛:如果通過這次爭論,能使越來越多的公衆意識到,產業政策的邊界與科學審批程式及評價,其意義將如同爭論本身一樣重要。

【編者按】張維迎林毅夫產業政策之爭舉國關注,令人回想起兩年前由楊小凱追思會引發的大討論。(參見《楊小凱專題》)這場爭論不僅關於學術,也關於當下,更關於中國經濟向何處去。FT中文網近期組織專題討論,期待理性爭鳴。編輯事宜,聯繫徐瑾[email protected]

最近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與林毅夫教授圍繞產業政策的爭論如火如荼。已經持續兩輪的爭論也引來了很多學界和業界人士的圍觀和評論,但從一些相關的評論中我們不時能感覺到一些人士對於產業政策的邊界存在誤解。而這對於理解兩位教授圍繞產業政策的爭論十分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產業政策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在一些人士的評論中,地方政府出臺的招商引資政策似乎成爲標準的產業政策,而一些人士則把基礎教育投入同樣理解爲產業政策。我們看到,無論投資環境改善還是基礎教育投入,都是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基本職責所在,「搭臺的」顯然並不能代替「唱戲的」。雖然招商引資不能嚴格地稱爲產業政策,但它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產業政策通常所具有的一些弊端。例如,招商引資很大情形下已蛻化爲地方政府官員爲實現政治晉升開展錦標賽下的政績工程;而招商引資往往會帶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即經濟落後地區無法引資,而太多的投資,從而過剩的產能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政策對企業激勵扭曲效應明顯,一些企業爲了享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由內資搖身一變成爲外資,玩起帽子戲法。如此等等。上述對產業政策誤解的事實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對產業政策進行明確的鑑定,以避免把利用納稅人的錢財進行環境建設和投入基礎教育這些基本職責認爲是政府在積極地作爲,甚至在做「好人好事」,反而使政府本應該做好的工作沒有做好。

您已閱讀30%(703字),剩餘70%(16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