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商業的未來

新時代的「自動化妄想症」

人們總會誇大描繪所處的時代,認爲自己面臨的挑戰是空前的,如今我們在思考自動化未來時也犯了這種毛病。

這或許是每一代人都有的通病:誇大自己所處時代的新奇之處,認爲自己這一代人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前人從未經歷過的。如今我們在思考人類的自動化未來時也犯了這樣的妄想症。

托馬斯•利德(Thomas Rid)的著作《機器的崛起:控制論失落的歷史》(Rise of the Machines: The Lost History of Cybernetics)的重要貢獻在於,它強調我們很長時間以來—比我們自己所以爲更長—一直在處理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它還表明這場辯論籠罩在各種各樣的情緒之中。

利德認爲,扮演上帝、創造機械生命的想法比電腦問世早了許多個世紀,至少在神話故事中是如此。早期的猶太民間傳說中有「魔像」(golem)的故事,它是一種沒有形狀的泥人,由人類賦予生命。希臘人創造了鐵匠保護神赫斐斯塔斯(Hephaestus),他用銅造出了自動機(automata)。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創作出了戲劇《羅薩姆萬能機器人製造公司》(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講述的是一家工廠製造人工勞動力的故事,該劇1950年在美國上演後,「機器人」這個詞流行起來。

您已閱讀29%(497字),剩餘71%(1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