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中國外交是否需要公衆監督?

曹辛:吳建民大使留下的問題,應有個結論:中國外交應該「頂天」,更應「立地」,動員更廣泛社會力量參與,方能改進不足。

吳建民大使上週六凌晨突遇車禍,離我們而去……       

我對吳建民大使感興趣的,不是「鴿派」還是「鷹派」的爭論。因爲正如超級大國不是你想當就可以當,想不當就可以不當一樣,「鴿」還是「鷹」,是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因此對現階段正在崛起之中的中國,談「鴿」、「鷹」均不甚恰當。我感興趣的,還是吳大使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爭論。       

我不贊成《環球時報》的一些觀點,但是我非常同意胡錫進在和吳大使的爭論中,對以吳大使爲代表的中國外交官的一種思維方式的描述,即:「只有他們懂外交,而且應當由他們完全主導外交,媒體插嘴完全是添亂,是民族主義的禍源。他們希望媒體突出報導中國的『外交成就』,只報道中外友好合作的進展,別碰問題,說話嚴格以外交部表態爲基調,鸚鵡學舌就行了。他們遇事最希望媒體不報導,低調報導。」我們姑且不論現在的國家領導人是否認同這種思維方式,但國內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媒體採編人員和涉外事務研究人員,大概都會同意胡錫進這一客觀描述。       

您已閱讀17%(442字),剩餘83%(20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