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國外交家吳建民先生在武漢遭遇車禍去世。吳先生的意外離世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中國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在一片震驚、惋惜與哀悼聲中,看到一些前段時間還在指名道姓地謾罵吳先生是「軟骨外交家」、「翻譯外交家」的「愛國主義表演藝術家」突然擺出一種沉痛的樣子來,還真有些無法適應。其實並不是這些人內心悔悟,而是在這個時候,擺出這種沉痛的樣子,實在是消費吳先生的最佳姿勢。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的現實,很少有真誠,只有貌似真誠的表演。
平心而論,就近幾年吳先生引起廣泛爭議的話語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離經叛道之處。這些話語在大方向上與中國的大政方針並沒有任何牴觸之處,在內容上也多是爲建國以來幾十年的內政外交所驗證的常識。如果吳先生只是在小圈子裏講這些話,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的波瀾。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於,爲什麼當一位資深的外交官在今天的社會里講出這樣的常識,居然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居然會因此招來如此多的侮辱與誹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吳大使敢說真話的個性之外,其實也有中國社會變化、階層分裂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正因爲此,經歷了毛時代、鄧時代巨大變化的中國精英,對於和平與發展始終保持著近乎於信仰的執著。他們從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對世界的認識出發,堅定地認爲,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周邊大國林立、地緣安全域性勢高度複雜的國家而言,融入世界而非四處樹敵,更加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從這個角度而言,吳大使的主要觀點與其說是天真的和平主義,倒不如說是體現著鄧小平時代政治精英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看法,那就是韜光養晦、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