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官吳建民6月18日在武漢因車禍喪生,使中國失去了最溫和且經驗豐富的資深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現年77歲的吳建民在重慶市出生並長大,上世紀60年代學習法語,曾在文革時代的最後幾年爲毛澤東和其他高級領導人當過翻譯,尤其是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聯合國席位後成爲中國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一。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後,他調任更爲正式的外交工作,先後擔任中國駐聯合國、荷蘭以及(責任最重大的)法國大使。
吳建民在1998至2003年擔任中國駐法國大使期間,主要任務是爭取歐盟解除自1989年事件後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時任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和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做出了一些動作,試圖解除被中國視爲帶有不友好象徵意義的武器禁運。2003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告歐盟和中國之間享有「戰略伙伴關係」,而中國國務院發佈了一份高度評價中歐關係的白皮書,當時北京方面的感覺是,由吳建民等人士悄悄而堅持不懈開展的外交活動正在取得成效。然而,這種判斷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2004年,來自美國的壓力意味著這方面的嘗試以失敗告終。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實施至今。
這個挫折並沒有給吳建民對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採取的平衡、開放心態的思維帶來負面影響。從本世紀頭十年的中期開始,我有機會在多次會議上聆聽他的發言,並與他交談。和其他與會者一樣,我驚歎於他的口才,他的巨大經驗和他的積極態度。他也是極少數願意以同情和禮貌的方式傾聽自己明顯不同意的觀點的官員之一。他曾擔任多個學術和智庫職位,包括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和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