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以上海、深圳爲主的一線城市房價繼續上漲,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較大去庫存壓力,房地產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在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房地產去庫存的背景下,如何推進房地產市場的良性運行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
縱觀全球房地產市場,不少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也經歷過巨大震盪。美國、日本均出現過嚴重的樓市泡沫,泡沫破滅後對實體經濟影響巨大,日本甚至出現「失去的十年」,而德國的房地產市場則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平穩、良好運行。我們不禁思考:德國房地產市場爲何能夠保持長期良性運行?德國房地產市場與中國相比有何特點?德國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具有何種借鑑意義?
從20世紀50年代起,德國房地產市場可分爲三個成長階段,如圖1所示:1958-1995年,房價處於穩定上升期,年複合增速爲5.3%;1996年受到德國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房地產市場也陷入停滯,至2010年的15年間,房價指數年複合增速爲0.7%,幾乎無成長;2010年房地產開始回升,年複合增速爲4.2%。圖2 顯示德國房價與GDP幾乎保持同向變化,呈現出高度相關,房價未出現大幅度、長期偏離基本面的情況。圖3表示德國房價與工資指數呈現顯著正相關,房價與工資水準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您已閱讀15%(525字),剩餘85%(30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