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初開始,中國房地產銷售開始回暖,房價也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止跌回升——先在深圳和上海,後蔓延至全國更多城市。爲抑制樓市非理性過熱,上海、深圳及部分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近期陸續出臺了調控措施,進一步限購、限貸。
樓市調控似曾相識,但能否藥到病除呢?例如,北京在2011年2月實施「限購令」、在2013年4月提高二手房首付比例至七成,但調控以來房價上漲了44%,遠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漲幅20%。相比之下,重慶是一二線城市中唯一沒有執行過限購的,但其房價過去五年只漲了12%。這一鮮明對比讓人不得不追問房價上漲的動因何在。
在分析中國乃至全球的需求前景時,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判斷顯然至關重要。但是,目前相關數據卻非常零散,市場觀點也極爲分化。首先,中國實際城市化的過程究竟走到了哪裏?採用國際可比的定義,中國實際城市化率可能只有40%左右,低於官方報告的56%,因爲約有40%的「城鎮人口」常住在更像是大村莊而非現代化都市的鎮區。其次,中國仍缺乏大型城市。雖然中國目前已有幾個人口超過2,000萬的特大城市,但只有23%的人生活在總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而在美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分別達到45%和65%。而且,中國房地產市場上居民槓桿率仍然非常低。中國居民仍處於「淨債權」狀態——居民總負債爲GDP的40%,儲蓄存款相當於GDP的82%。平均而言,首付佔到房屋價值三成左右,房貸約爲居民可支配所得的30%。
您已閱讀25%(599字),剩餘75%(18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