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哈談判結束了,凍產協議不出意料地胎死腹中。事實上,自2015年國際石油價格暴跌超出主要產油國的預期以來,在匯率、財政、宏觀經濟風險的壓力之下,部分OPEC國家和以委內瑞拉爲代表的非OPEC產油國多次發出號召,積極進行國際斡旋,希望通過主要產油國達成限產協議以推動國際油價回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放出一個煙霧彈,讓市場神經緊繃一下;但是,這些努力最後紛紛以失敗告終。這次23個石油生產國能源高級官員在卡達首都杜哈舉行的談判會議也不例外。
國際石油市場沒有供給側改革
國際石油市場當前面臨的困境並不特殊。正如筆者2015年10月在《如何看待大宗商品市場回暖?》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石油市場當前面臨的困境是世界經濟以往「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模式難以持續、從舊均衡向新均衡過渡的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之一。類似的症狀和困境在其他國家、其他行業也多有體現。例如中國煤炭、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這些行業中的傳統生產企業,很多也面臨著盈利能力下滑、債務風險積聚的問題,其中一些甚至出現了現金流難以維繫的情況,存在破產清算的風險。
您已閱讀16%(479字),剩餘84%(26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