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財富管理

投資理財騙局爲何總能得手?

夏春:面對網路帶來的資訊傳播便利,投資者應對理財產品虛假宣傳保持足夠的警惕。騙子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利用了普通人的貪婪、知識不足和經驗缺乏。

2003年2月,美國有一家名爲Guaranteed Return Diversified Inc.(多元化回報保證公司,簡稱GRDI)的對沖基金,開始在其網站上介紹自己: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70億美元,在全球有68個辦公室,18年的投資經驗,旗下共有17個基金,總的年化回報達到39.5%,特別是在2000-2002年的熊市中取得了平均21%的年回報。該公司宣佈發行一隻新基金,預期以每年不少於32%的回報成長。網站最後說道:「如果感興趣,就請提交您的投資申請」。到5月,該網站一共收到8萬多名投資者的申請。

實際上,這是美國證監會設立的一個實驗網站。在法律上,對沖基金不能夠通過包括網路在內的公開管道向大眾提供產品宣傳和募資聲明,而且只能對合資格的高淨值人士和機構投資者銷售。美國證監會希望通過這樣的實驗告訴公衆,面對網路帶來的資訊傳播便利,大家應該對類似的虛假宣傳保持足夠的警惕。騙子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利用了普通人的貪婪(GRDI的發音近似greedy)、知識不足和經驗缺乏。

十多年後,網路在中國成爲一部分金融騙局的得利助手。泛亞、e租寶、中晉等一系列案件相繼曝光,人性的弱點和知識的缺乏依然是議論的焦點,但新的熱詞包括監管的失職、胡亂站臺的專家學者、明星代言合夥、美女銷售、高額佣金、高檔辦公樓、電視節目冠名贊助等。當然,沒有這些,低調行事的也未必就一定靠譜。在麥道夫設計的最大龐式騙局裏,這些熱詞一個也找不到蹤影,多達4800位的合資格的高淨值人士和機構投資者成爲了受害者。

您已閱讀19%(643字),剩餘81%(26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