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供給側改革:不應低估的多邊博弈困局

劉曉忠:現有語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誰去槓桿、誰是接盤俠的問題,面臨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企、私企等多個部門間的博弈,踩破哪個都是棘手的難題。

當前政治語境的新詞創造堪稱深圳速度,人們對「新常態」尚未嫺熟,供給側改革就又盛裝而來。這一於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新詞」,尚未來得及精心雕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方案尚待字閨中,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就表示已顯積極效應,雖有鼓舞士氣之嫌,但確實將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不免奢談,不免爲各類分歧提供土壤。

改革的理想如沐春風,現實的骨感卻猶如春寒。在經濟持續拾階而下,債務正觸臨界,匯率持續承壓,投資邊際收益率下行等債務緊縮的現有語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白了就是誰去槓桿、誰是接盤俠的問題,而這猶如雞蛋上跳舞,面臨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類金融機構、國企、私企、貿易部門、非貿易部門,及家庭部門間的複雜多變、欲壑難平的多方博弈,踩破哪個都頗令人細思極恐。

政企弈局

您已閱讀7%(335字),剩餘93%(46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