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石油美元時代

石油美元時代的終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爲石油美元時代的逝去而悲痛是可笑的,但若忽視其後果,將同樣愚蠢。伴隨每桶30美元的石油而來的,或許是另一種代價。

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在加強轟炸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同時,正被迫考慮低價出售國有資產。沙烏地一邊與伊朗打口水戰,一邊計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首次亮相。奈及利亞開始討論向世界銀行(World Bank)求援。委內瑞拉從蕭條走向破產。歡迎來到每桶石油30美元的世界。

圍繞石油市場的對話,一度源自兩條根深蒂固的假定。一是,低油價有利於全球成長,因爲消費國相比生產國更傾向於花掉意外之財;二是,中東動盪將推高油價,所以西方應當支持那些維持著油井生產的阿拉伯獨裁者。

常識已遭顛覆。2014年,油價從100美元/桶跌落下來,這本該讓消費國興奮得把帽子拋向空中。但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受到成長停滯困擾、被難民攪得焦頭爛額的歐洲,有著其他的心事。如今既是消費國、又是生產國的美國,無法擺脫成長無力的局面。作爲世界上對石油最渴求的經濟體,中國也有著自己的挑戰。全球股市已隨著油價下跌而下跌。

您已閱讀22%(403字),剩餘78%(14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