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改善性別不平等?》一文中,筆者談到犁和鋤頭引發的一些思考。其實,還有許多事例影響著我們對性別問題的態度。似乎,經濟學家並不太在意某種觀念的正確與否,對規範性問題興致不大,而是更願意追問這樣的實證問題:人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它是如何形成的,起源是什麼。
作爲中國人,我們知道一些不合時宜和詬病的觀念難以根除,它們頑固地存在著:要麼表現爲歧視女性的說教,如《論語》有「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就隱藏在部分人羣的潛意識中,這種骨子裏的東西不到關鍵時刻不會顯示出來;要麼涉及男女分工,影響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意願,如「妻以夫爲綱」等。這些「順口溜」都已流傳成百上千年,成爲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有不少擁躉。
今天,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盛行的依舊是男權主義的文化。如果世界某個角落存在相反的形態,即女權主義,此時,是女性而不是男性更願意接受挑戰性工作,她們比男性更有競爭精神,那麼,這種情形與男權主義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看來,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恰當的角度,讓兩種不同的「主義」統一於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框架內,使看似衝突的意識得以和解。
您已閱讀16%(465字),剩餘84%(23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