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收入分配差距在全球都成爲尖銳話題。如果說「佔領華爾街」運動、《21世紀資本論》流行展示了西方人的焦慮的話,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則呈現出更復雜的面貌,和更深重的潛在危機。作爲轉型社會,權力主導的干預、政治與經濟機會的分配不均、利益集團的存在,本身都在刺激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而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也在增添問題的複雜性。拉美等地轉型失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構成了深刻的警示,提醒中國必須直面貧富差距懸殊問題及其背後的根源,以免社會發展再度走上歧路。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現狀會如何發展,造成貧富差距現狀的根源何在,需要哪些制度性改革,別國經歷又可提供哪些可參考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FT中文網近期專訪了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
FT中文網:總體上,中國收入分配現狀及發展趨勢如何?
王小魯:大概從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收入分配差距一直在擴大。不過最近幾年的情況有所改善,基尼係數有輕微減低的趨勢。從實際情況來觀察,出現了一些好的跡象。主要是兩方面。首先,大力度的反腐對因腐敗造成的不公平分配起到了遏制作用,在這方面最近兩年有明顯的改善。另一方面,最近這些年普通工人的工資提高較快,農民收入成長較快,這些對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提高起了積極作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總體而言,最近幾年的收入分配狀況有改善,但整個收入差距過大的局面還未根本改變。這恐怕還是個更長期的過程,很多問題需要通過制度改革來解決。比如腐敗問題,反腐可以剎住腐敗之風,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到位了,才能消除產生腐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