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談藝錄

中國私人博物館可持續性堪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歐美的私人博物館不由國家管理,但全部對大眾開放,管理理念是回饋社會,與中國的私人博物館概念不一樣。

(編者按:建於1879年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藏品最豐富的藝術博物館之一。館藏五大洲、從古至今約30萬件藝術珍品,其中大量印象派作品更是享譽世界。汪濤博士,曾任紐約蘇富比副總裁兼中國藝術品部主管,並任職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著名的古代青銅器專家,今年4月起,被委任爲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管。專欄作家吳可佳就博物館管理和亞洲藝術市場等問題採訪了汪濤先生。)

吳可佳:在來到美國之前,您有很長時間在歐洲工作。相比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在您看來它們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汪濤:我在歐洲時沒有在博物館工作,到美國的博物館工作後,我感覺它們的主要區別是歐洲的博物館基本上由政府資助,像大英博物館:雖然它有董事會,但是它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英國政府撥款,因此在操作方面更像政府部門的運作方式。而美國的大部分博物館,包括大都會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私人性的博物館(Private Museums),由一羣董事對博物館進行決策。因此他們與社會當地的關係更加密切,因爲這些董事是當地較爲成功的人士,在工業、經濟各方面做得出色的人,他們的考慮與決策是與當地的城市和社區緊密結合的。因此美國博物館的模式,在我本人來看,是比較好的,因爲它與當地的社區、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有更強的互動。在這方面,歐洲的博物館做得不如美國的博物館。

您已閱讀19%(570字),剩餘81%(24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談藝錄

吳可佳,洛杉磯克萊蒙大學研究生院藝術商業碩士課程客座教授,紐約素描、繪畫與雕塑學院董事會成員。曾供職於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總裁辦公室。她擁有耶魯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常駐紐約和加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