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環境保護

中國環保監測和監察權集中化背後的邏輯

中外對話運營副主編馬天傑:在經濟近二十年的自由化高速成長後,中國環保監管權力轉向集中化,但新政需要適當的平衡。

在10月29日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宣佈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會上提出了多項綠色目標,其中「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被許多資深觀察家視爲一項重大舉措。對他們來說,這實際上是中國環保領域十多年以來所進行的困難重重的「垂直管理」嘗試的最新一步。

中國治理體制的一大特徵就是「條塊分割」:「條」指的是根據職能進行協調的縱向體系,而「塊」則是根據地域劃分的橫向系統。在這個體制下,一個市級環保局要對兩個方向負責,「縱」向是省環保廳和國家環保部,「橫」向是市領導班子。正如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多年前所指出的,中國改革初期做的是「增強橫向的地方權力而弱化同級縱向部門權力」,這樣就讓中央職能部委「失去羽翼」,同時地方政府變得更有權力,在其管轄範圍內享有更多自由。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解放思想」,並且掀起地方經濟發展的競爭,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奇蹟的主要動力之一。

然而,情況在世紀之交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經過近二十年的自由化和馬力全開的高速成長,生態成本變得突出起來。

您已閱讀24%(450字),剩餘76%(14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