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蘋果

「蘋果魔力」的奧祕

紅杉資本董事長莫里茨:蘋果之所以成爲全球最強大的公司,是因爲喬布斯始終明白,他的高大公衆形象有賴於一絲不苟的經營體系。那些渴望複製蘋果奇蹟的人應銘記這一點。

人們很容易忘記,那個帶給我們蘋果電腦(Macintosh)、iPhone和iPad(以及其「副業」皮克斯(Pixar))的人,曾經靠收集瓶蓋來維持生計。錙銖必較的宗旨貫穿著蘋果公司(Apple)早期的經營方式。這纔是準效仿者們應該細細思索的魔咒,而不是史蒂夫•(Steve Jobs)後期的高大公衆形象。

自喬布斯令人遺憾地英年早逝以來,從人們緬懷他的千言萬語中找不到當初讓蘋果立足的經營之道——與如今成立三四年就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次優級「獨角獸」公司的經理人使用的手法大相徑庭。

細細研讀蘋果首次公開發行(IPO)招股說明書,其中的數字令人瞠目結舌。在1980年上市的前一年,蘋果錄得1.17億美元的銷售額,稅前利潤爲2400萬美元。在數十家個人電腦公司混戰的市場中,蘋果以1000人左右的員工——信不信由你,其中將近一半從事製造——取得了這一成績。蘋果IPO(融資9000萬美元)對公司的估值約爲12億美元。(如果你想與現在的美元進行比較的話,可以把這些數字乘以3)。蘋果的兩位創辦人及其挑選的執行長擁有蘋果約40%的股份,這主要是因爲他們對所籌的少量外部資本的使用非常高效率(而且非常吝嗇)。蘋果成爲上市公司的那個月,基準利率高達21.5%(是的,小數點的位置沒錯)、資本市場遭受重創。

您已閱讀41%(547字),剩餘59%(8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