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中國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各類指標背後解讀耐人尋味。實體狀況與經濟數據之間的鴻溝如何彌合?中國經濟真實成長狀況如何?投資拉動的模式能否持續?誰將是下一個成長點?FT中文網近期陸續推出《投資下滑下的中國經濟》專題,歡迎關注,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伴隨著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出爐, 圍繞中國經濟增速究竟如何的討論再次成爲熱點。雖然三季度GDP增速最終定在6.9%,創6年以來新低,但這一數據仍然好於同期不少高頻數據,如發電量、貨運量、工業企業利潤等表現。此外,考慮到三季度股災導致金融市場大幅調整,金融業對三季度GDP貢獻預計比上半年股市繁榮之時有所回落,但GDP僅僅下滑0.1個百分點,變動不大,市場擔憂GDP被高估,認爲實體經濟的真實運行情況可能更差於此。
在筆者看來,數據細節確實有值得商榷之處,實體經濟的運行也可能比6.9%要更低一些,但即便如此,也不應過度悲觀。畢竟當前諸多高頻數據主要反映的是傳統產業的情況,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發生,如服務業佔比大幅提升、最終消費對GDP貢獻再次增加,僅以發電量、工業企業生產與利潤、鐵路發貨量等數據判斷經濟態勢恐怕也難以反映全貌。
您已閱讀13%(514字),剩餘87%(34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