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是思想和創新的催化劑,所以對於一個像中國一樣在經濟上飛速發展並在國際上不斷嶄露頭角的國家來說,求助於這些機構以幫助制訂它的國際和國內政策並不令人驚訝。具體地來說,智庫和身在其中的學者們的貢獻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經濟、氣候變化、社會經濟發展、國際政策和重大戰略和安全問題領域。
從2013年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在不同場合中強調了建立新型中國智庫的重要性,以便能夠推動政策磋商制度化、提高中國軟實力並實現中國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實際上,自從習近平當選以來,提及智庫的次數比其他組織都要多。除此之外,中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第十三個五年計劃(2016-2020)中也強調了中國智庫在擴展中國國際視野和優化戰略規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人們期望新一代的中國智庫能夠與世界頂尖的智庫競爭並且努力趕上美國與歐洲頂尖機構取得的成就,例如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查塔姆研究所(the Chatham House)和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國智庫仍然大大受限,且在國際和國內都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
爲了消除這些障礙,對於中國智庫的發展,中國應該考慮向已經成功取得國際影響力的海外頂尖智庫學習。
您已閱讀20%(607字),剩餘80%(24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