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通常是美國一打噴嚏,世界其他地區就感冒。現在,美國在擴散經濟流感方面遇上了真正的對手。近來,似乎中國一打噴嚏,世界就患上了禽流感。
這不足爲奇,因爲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目前中國佔全球產出的比重達到16%,已跟美國相當。儘管經濟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敦促北京方面實施市場化改革,但一個難以啓齒的祕密是,中國恰恰通過相反方式揹負起了全球經濟。如今,中國經濟勢頭不穩,中國政策制定者正允許市場發揮些許作用,全球投資者又驚又懼地觀望著這一切。在2008年,當世界經濟幾乎停擺時,正是中國政府的干預——爲刺激經濟而推出規模極其龐大的政府投資的舊套路——使得全球經濟保持運轉。中國對石油、鐵礦石和銅的需求,給從南美到非洲的大宗商品生產國帶來了繁榮。中國消費需求猛增,讓美國汽車公司和臺灣晶片製造商得以維持運營。
不過,中國經濟卻要爲此付出代價。中國總債務自2009年開始膨脹,債務對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從130%升高到約280%。中國把投資水準提高到接近GDP的50%,興建了並不需要的住宅、寫字樓和鋼鐵廠。中國沒有依賴出口,反而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甚至當主要對手日本開動印鈔機時,中國也忍住了。自2013年日本旨在重振經濟和恢復通膨的「安倍經濟學」亮相以來,人民幣兌日元已累計升值了近40%。
您已閱讀36%(547字),剩餘64%(9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