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不應以股市點位評估救市效果

海通證券李迅雷:A股遭遇重挫,政府連番救市未果,導致極度悲觀情緒蔓延。但目前尚未有跡象表明中國已觸發金融危機。此輪A股股災,也與美國次貸危機有本質區別。評估救市效果,不應以短期股指是否企穩或漲到多少點來衡量,而是要看能否有效控制流動性風險。

短短三週多時間內,中國股市跌幅逾30%,市場恐慌情緒一片。申請停牌躲避暴跌的個股數接近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數,截至週三收盤,A股總市值與6月12日的最高78.63兆元人民幣相比,縮水超過25兆元。雖然中國政府祭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是並沒有取到預期中的效果。

令人更加悲觀的是,A股市場極度恐慌的情緒已經引發了全球一系列反應,諸如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7月7日夜盤美國交易的中國ETF暴跌,滬深300跌11%,中證500跌18%,創業板跌20%;市場對人民幣預期急轉直下,認爲其會貶值。

面對「慘不忍睹」的人民幣計價資產,業內已經出現一種聲音,即中國股市暴跌引發銀行體系市場化壞賬上升的機率在加大,同時基金、券商、信託及民營配資公司受到波及可能產生流動性問題,如果這種趨勢繼續延續,最終還會牽連銀行、保險,或將引發金融危機。如果真出現上述連鎖反應,金融危機確實已經發生了,但是就目前形勢看,還沒有哪些跡象表明中國已經觸發了金融危機。

您已閱讀20%(414字),剩餘80%(16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