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股市

救市或不救:25年A股不變的話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當前中國政策託市、行政干預的種種手段並不新鮮,早在25年前就已現雛形。股市改革在改變投資者的同時,更要改變中國監管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定式。

最近兩週,中國股市潮起潮落。我翻看多年整理的中國股市歷史,不禁有一個衝動,希望和讀者們分享25年前曾有過的那第一個市場起落。換言之,當前中國政策託市、行政干預的種種手段並不新鮮,實際上早在25年前就已現雛形。

不可否認,近些年中國監管層爲改變股市低迷所做的所謂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已經深刻改變了股市運行的基礎,諸如融資融券、「滬港通」、股指期貨、個股期權、註冊制等等,不過市場創新本身是把雙刃劍,在改變投資者的同時,更需要首先改變監管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定式。

中國股市在試點初期,股票發行基本無人問津。相比深圳,上海似乎存在一批有點投資意識的老工商業者,而深圳,在其第一隻股票——深發展發行時,居然要由市委市政府號召各級黨政幹部帶頭認購深發展來支持改革,儘管如此,該股的認購也只完成不到發行總額的八成。

您已閱讀12%(348字),剩餘88%(25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