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創新與未來:大繁榮還是大停滯?

蘇州大學董潔林:原子世界科技創新轉化爲全人類福利的限制條件日益明顯,而位元世界也遭遇堅硬的天花板;未來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會越來越慢,或處於新的馬爾薩斯平衡態。

1500年以來,色彩斑斕的科學革命和接踵而至的工業革命終於在19世紀讓人類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使得人們從一直掙扎在人均GDP僅在生存邊緣的窘境大幅上升到目前較高的生活水準(如經濟水準、人均壽命、教育水準等)。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科技創新是延續其幾百年的大繁榮還是陷入了停滯,這是個學者們激辯的問題。

繁榮派領軍人物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認爲技術一直以指數方式進步,也就是說一些技術產品的速度、成本效率或者說某種能力隨著時間而指數上升,同時,他也認爲科技產品種類也隨時間而指數成長,他稱之爲「庫茲韋爾加速回報定律」,電腦處理器所遵循的摩爾定律就是一個例子。庫茲韋爾認爲二十一世紀科技仍然在加速發展,這一百年的科技成就,將會是過去一千年成就的總和,而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創新,他預言約2030年,機器智慧將與人類智慧相當,他把這個時刻稱爲「奇點」,並充滿激情地呼喚:奇點臨近!

《大數據》和《數據之巔》的作者塗子沛先生也是繁榮派的信奉者。他從大數據和物聯網的角度來闡述科技繁榮的現狀和前景,認爲網路正在從「人人互聯」轉爲「萬物互聯」,這將極大地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而萬物互聯將造成數據超級大霹靂,催生新一輪的創新,爲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具體可參見FT中文網《美國大停滯與中國機遇》

您已閱讀18%(562字),剩餘82%(25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