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最近變成了一個不道德的詞,原因是複雜證券——由抵押貸款和其它債務打包而成的證券——在信貸危機和隨後而至的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但骯髒的祕密在於,西方經濟體要實現正常的復甦,就必須從市場獲取資金。對現金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以至於一些項目很可能以標新立異的創新來吸引貸款人。
其中一項創新就是風險轉移。作爲危機前的熱門交易,這種產品已經開始迴歸。耶魯大學(Yale)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chiller)在2003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提議爲個人設計一款新金融工具,讓他們能夠通過交易合約降低、或「對沖」自己承擔的風險——有點像過去十年間銀行、公司或基金公司買賣信用衍生品的方式。比如說,你擔心自己所選擇的職業軌跡10年後可能無法帶來你期望在事業中期階段獲得薪水?那就簽訂一項合約,規定如果你的收入低於預設水準,就能夠得到一筆規定數額的補償金。
席勒承諾,投資者們對於在這類事情上下賭注將會很有興趣。事實上,現在已經出現了面向大型機構設計的此類市場。例如降雪量期貨,其設計目的是,一旦冬季降雪量糟於預期,市政部門或公司就能得到賠付。而就在上個月,一批銀行、養老基金和保險商宣佈,他們正在爲長壽產品開發新市場——對沖人們比預期活得更長的風險。
您已閱讀79%(526字),剩餘21%(1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