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應謹慎看待人民幣的權力與責任

FT中文網撰稿人惠特利:儲備貨幣的權力固然誘人,但在尋求人民幣發揮更大作用的過程中,中國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肩負起「過度特權」所對應的全球責任。

【編者按】隨著全球經濟波動,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話題再次重獲關注,人民幣匯率今年何去何從,新興市場資本外逃對於中國經濟幾何,人民幣今年有無可能進入特別提款權(SDR),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經濟改革如何協同?……FT中文網對人民幣話題保持持續關注,近期陸續推出《人民幣國際化》專題,本次邀請屈宏斌、張明、艾倫•惠特利(Alan Wheatley)展開討論,敬請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預計今年晚些時候,人民幣會成爲組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的一攬子貨幣之一,這相當於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將獲認可。這一支持中國受之無愧。但在某些領域,認爲人民幣能迅速成長爲一個重要儲備貨幣的激烈討論並不正確。就算未來幾年內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人民幣也不可能在幾十年內挑戰美元的地位。美國會保持住發行主導儲備貨幣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力量。因此,崛起的中國是否滿足於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小角色,或將由於美國試圖維持美元霸權而引發摩擦。眼下,中國主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就是這種潛伏壓力的一次彩排,華盛頓方面很擔憂此舉將削弱自己和盟國所控制的國際開發銀行。

使用人民幣作爲記賬單位和交易媒介的趨勢只會日益成長。但是,當涉及貨幣的第三個功能即人民幣作爲一種價值儲藏,其前景尚顯黯淡。如有必要,儲備貨幣持有者必須能夠在不引起價格暴跌的情況下,迅速而大規模地清算資產。現在只有美國國債市場具備這種流動性。要成立一個替代品,中國將不得不大幅度發展債券市場,開放資本賬戶(也許要放棄一些行政管控),接受外資大量流入會帶來的匯率和利率動盪。即便北京打算實現這一壯舉同時維持經濟和政治穩定——這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仍然有四個主要因素,令各國中央銀行和投資機構在把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從美元換成人民幣之前,都要仔細地想上一想:

您已閱讀31%(794字),剩餘69%(17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