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地方債券置換效用有限

上海證券胡月曉:兆債券置換計劃能否改善城投債質量?債務工具形式變換並不會改變債項性質,該計劃的更大意義在於提高地方政府的槓桿承受力。

日前中國政府發佈了債券置換計劃,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利率較低的地方政府債券,金額爲1兆元。市場普遍認爲,此舉將對現有政府債務承擔形式的融資平臺貸款和城投債形成利好,銀行資產質量和城投債質量將因此改善。對此,筆者則認爲,現有債務既已納入政府債務,債務工具形式變換並不會改變債項性質(信用級別);債券置換的更大意義在於宏觀層面上的影響——債券置換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延續了地方政府債務,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槓桿承受力。

中國經濟未來重心在於債務處理

一個普遍流行的看法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潛在成長率下降,因而目前約7%的增速是正常。問題是,合意的經濟增速並不讓人舒服:企業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下降,2014年全國工業企業虧損達6917.8億元人民幣,幾乎是2010年虧損額2456.7億的3倍。顯然,當前中國經濟的成長應該是顯著低於潛在成長率,是「非常態」而非「新常態」。另一方面,即使不從現象上判斷,從TFP(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對潛在成長率促進的角度,中國當前經濟成長也沒有達到其潛在成長水準,畢竟中國在此次全球經濟轉型大賽中,也有不少亮點:網路經濟引領的經濟運行方式變革領先全球、工業升級過程中後發優勢仍然存在、人口紅利只是停止成長但「幹中學」效應上升等等。

您已閱讀22%(538字),剩餘78%(18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