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深港通

「深港通」不能再侷限於「通」

香港經濟學者梁海明:「深港通」的使命不是「通」而是「融」,讓兩地金融市場真正融合,首先就要降低或取消投資者准入門檻,且最大限度擴大投資標的範圍。

自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適時啓動深港通試點」之後,各界對這一機制的關注迅速升溫,與推出後反應平淡、火花不多的「滬港通」形成鮮明對比。

對於陸港兩地證券市場而言,「滬港通」的任務是「通」,而「深港通」的最高使命是「融」,讓兩地金融市場真正融合;同時它還要「新」,可考慮在「深港通」基礎上,創新推出「粵港通」,以及成立全新的深港交易平臺。

「深港通」的迴響比「滬港通」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深港兩地人員來往頻繁,而且兩地擁有實體經濟合作的深厚基礎,兩地投資者對彼此市場的認識都比較深,「深港通」可望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二是,有了「滬港通」經驗之後,兩地投資者可更快掌握「深港通」的規則和操作,再加上深圳股市以中小盤股和成長股爲主,預計會吸引更多高風險偏好和喜歡發掘潛力股的投資者。

您已閱讀19%(349字),剩餘81%(14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