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於中國市場的參與者,無疑是難忘的一年。因爲在這一年,雖然經濟仍和過去幾年一樣波瀾不驚,但不論是股票、商品還是債券市場,都走出了波瀾壯闊的大行情。對於每一個中國經濟的觀察者,2014年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素材,挑戰著原有的思考框架。這就是一個大時代的特點,一切都變化的那麼迅速。原來常用的數據可能已經過時,原來依賴的邏輯可能正在失效,一個爲市場服務的宏觀研究者,就是要不停去發現新的數據和新的邏輯。
我在一家外資投行工作,深刻的感受到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迅速成長,既擔心又憧憬。擔心主要在於中國經濟急速放緩的風險。這麼多年來,「中國崩潰論」在海外始終大有市場。原因一方面在於中國高速發展的的特點,將許多國家一百年發生的事壓縮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這一點使得許多在低經濟成長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很不適應。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數據也面臨不透明和關鍵變數缺失的特點,導致悲觀的看法很難得到有效的反駁。
在和海外投資者開會的時候,我通常要把許多時間花在三大問題上:地產,影子銀行和債務(包括地方債和企業債)。一方面,我能夠理解海外投資者的擔心。以房地產爲例。中國目前確實有5000萬套左右居民住宅在建,無怪乎當在中國旅行的時候,到處都可以看到在建或者空置的房子。但是這是不是說明中國房屋已經嚴重供給過剩了呢?樂觀者可以反駁說,中國雖然區域性面臨房屋過剩,但作爲一個整體房屋仍然供不應求。過去每次中國放鬆房貸和調控政策,房價就迅速反彈,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時候,解決雙方爭議,最有說服力的只有權威的官方數據,比如城市房屋空置率或者可靠的住房存量。可惜的是,這些數據似乎都不存在,這就導致了辯論雙方自說自話,意見難以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