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把中國的發展視作理所當然。儘管其巨大的經濟火車頭已經放慢速度,但中國當前的產出按一些方法衡量已經超過美國。戰略上,北京方面正在遙遠的非洲和拉丁美洲掀起波浪。軍事上,中國政府開始變得更加自信,尤其是在本國附近海域。但中國企業表現如何呢?中國企業也會掀起一場席捲世界的風暴嗎?未來我們中許多人使用中國生產的手機通話、駕駛中國製造的汽車只是時間問題嗎?
形勢看起來可能的確會這樣發展。在國有巨擘主導中國企業版圖多年之後,突然間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經殺出重圍。去年,電商巨擘阿里巴巴(Alibaba)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250億美元,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包括搜尋服務公司百度(Baidu)以及社群媒體和遊戲公司騰訊(Tencent)在內的其他科技集團,已在中國巨大的在線市場確立主導地位。甚至五年前還未成立的小米(Xiaomi)都已從無到有,成爲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之一。
顯然,這些飛躍似乎意味著,上述以及其他中國公司不久就能夠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畢竟,在不那麼久以前,日本商品還被看成是劣質產品。雖然索尼(Sony)及松下(Panasonic)等公司給世界其他企業帶來的競爭挑戰只是曇花一現,但日本已經建立了從豐田(Toyota)到軟銀(SoftBank)的世界級企業。南韓也有自己的三星(Samsung)和現代(Hyundai)。中國憑什麼不能複製他們的成功?
您已閱讀35%(598字),剩餘65%(11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