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歇爾計劃

中國企業走出去爲何少有成功?

中國海外投資面臨著歷史機遇,但中國企業走出去過去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大部分是政府推動,且花長時間適應當地文化。海外投資是個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曲線應是當前關注。

繼「新常態」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再成熱詞,「一帶一路」計劃引發關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以往有何不同?機遇與風險何在?在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度中國高峯論壇上,「中國企業全球投資新機遇」環節引發不少關注,英國《金融時報》華南記者迪米(Demetri SEVASTOPULO)首先拋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如今中國公司走出去會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

瑞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高挺肯定海外投資是一個趨勢,中國企業是隨著整體經濟結構而逐漸擴張;而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誕生的國際貿易,也意味著商業銀行等金融行業走出去有更多空間。其次,他認爲製造業尤其大量民營企業已經有海外投資,最後他強調中國本身市場的大小就是優勢,最終很多海外投資還是想「引進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黃益平指出,中國海外投資碰到了更大的歷史性機遇,未來十年成長會更快,他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三方面因素。第一,中國經濟從人均GDP300美金到現在7000美金,成本提高,經濟發展,過去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做不下去了,需要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地方,所以很多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紛紛往外走。第二,「三中全會」全面經濟改革中,金融改革一塊涉及資本項目開放,他認爲這意味著過去這種寬進嚴出的資本項目管制的方式即將改變,到海外去投資可能成爲一個很大的潮流;而隨著資本項目開放,匯率變得更加靈活,企業在對外投資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您已閱讀36%(589字),剩餘64%(10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