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挑戰重重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所聶日明: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可能面對的經濟體遠不及馬歇爾計劃時的歐洲國家,而且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尚未完成,更不用提法治和商業環境問題。

10月24日,包括中印在內的21國財長和授權代表在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正在召開的APEC會議的主題之一又是加強APEC經濟體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考慮到APEC經濟體與中國高層最近倡導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合度相當高,有觀點認爲,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呼之欲出。

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西歐各國先後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考慮通膨,約合2006年的13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當時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復興中的歐洲,沒有生產能力,不得不幫美國消化了過剩產能,美國借出去的錢最終又流回美國,歐美達成共贏。

中國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尤其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產業,在國內城市化與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的情況下,淘汰與消化過剩產能同樣艱難。這時,對「一帶一路」相關經濟體實施資本輸出,以此消化自身的過剩產能,並以拉動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球成長,於人於己,都是好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還可以深化對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影響力,也是中國成爲區域乃至全球負責任大國必不可少的一步。

您已閱讀23%(539字),剩餘77%(18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