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地緣政治陰影下的「新絲路」

習近平的「新絲綢之路」構想若能成真,將是對全球貿易路線的最大洗牌,但連接中國和歐洲的「渝新歐」鐵路顯示,地緣政治正在給全球化投下陰影。俄羅斯與歐盟因烏克蘭問題而出現的對峙,使「渝新歐」成爲全球供應鏈中一條脆弱的運輸線路。

今年3月,在萊茵河畔的德國港口城市杜伊斯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三聲鑼響中迎接一趟貨運列車到站。他發表講話,呼籲德國和中國共同建設一條連接兩國經濟的「新絲綢之路」。

習近平此舉意在邀請德國參與一個戰略性的重點項目。自2013年上臺以來,習近平多次在出訪中闡述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建設一條新絲綢之路的構想。上月訪問斯里蘭卡並出席一個投資額15億美元的港口項目開工儀式時,他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習近平提出這些雄偉構想的一個動機在於,他希望加強中國內地、特別是西部地區與歐洲的聯繫。假如這些倡議成真,那或許將相當於自中國20年前開始成爲國際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以來,全球貿易路線的一次最大洗牌。

您已閱讀14%(296字),剩餘86%(18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