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

提前進入「中年危機」

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諮詢心理學家辛克萊博士發現,在30多歲這個羣體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問自己工作的意義,對職業選擇和生活深感焦慮。

伊麗莎白(Elizabeth)受夠了在倫敦金融城當律師的工作,年屆35歲的她決定轉行。爲此她頗爲感慨地說了一句老掉牙的話:「人生短暫!」

作爲家裏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伊麗莎白(她不希望用自己的真名)感到有必要從事一份「現實」的職業。在20歲到30歲這段時期,她經常加夜班,兢兢業業地工作,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步入而立之年後,雖然工作依然忙碌,但她覺得可以緩一口氣,評估一下自己的職業。她若有所思地說道:「我不像其他同事那樣投入工作了。」如果她想成爲合夥人,就要更加拼命,而她就是受不了這麼拼命。因此她在閒暇時間學習心理學,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轉行。

她承認自己瀕臨抑鬱,但認爲這樣的情緒是「有益的暗示」,表明自己不想再當律師了,而是想要一份「更有意義」的工作。她認爲這是一種「中年危機」。

您已閱讀14%(340字),剩餘86%(20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