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辯論陷入了僵局。儘管各方發表了很多言論,還舉行了多次國際會議——包括本週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UN)峯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依然保持上升勢頭。這種局面能改變麼?我們至少可以分析一下各項必要條件。領導力就是其中之一。但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繁榮並不牴觸的證據。遏止氣候變化失控與不斷提高生活水準相結合的可能性,可能有助於轉變這場辯論。
除了最頑固的懷疑主義者以外,所有人都必須認識到,不可逆氣候變化的發生幾率遠遠大於零。不過,防範這一風險的「保險」成本也不可忽視。幸運的是,此類成本可能很低,從某些方面來說甚至是負成本:比如,消除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會帶來健康上的好處;打造更爲緊湊的城市也會起到同樣效果。
這兩個例子都來自高級別的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最近發表的一份重要報告。該報告表達了五個基本觀點。首先,今後15年左右我們打造的基礎設施將決定我們能否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許多科學家認爲超過2攝氏度的升溫將引發災難性後果。其次,爲此,世界必須從現在起改變行爲模式。第三,在這段時期內,人們將大舉投資於基礎設施,重塑城市發展、土地使用和能源系統。第四,通過正確的投資決策,到2030年全球至少能完成必要減排任務的一半。最後,投資模式的轉變,以及在可取方向上的創新,並不會增加多少經濟上的成本,卻能帶來許多益處。
您已閱讀34%(623字),剩餘66%(12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