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動汽車

中國電動汽車政策中的錯配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王韜:中國電動汽車的前景也許並沒有那麼樂觀。除了最大的瓶頸電池技術外,目前政策造成的供給與需求的錯位,纔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9月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政策正式啓動,北京的電動汽車銷售也在幾個月的沉寂之後迎來了一個小陽春。在新能源汽車4S店內諮詢政策,購車訂單的客戶絡繹不絕,大大超出了過去幾個月的水準,甚至有些4S店一天內收到的電動汽車訂單就相當於以前半個月的銷量。 更有樂觀的人將其與以往火爆的樓市相比,認爲在經濟和房市趨冷的今年,電動汽車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金九銀十。考慮到先前特斯拉在中國持續發酵的熱度,讓人不禁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充滿憧憬。

然而事實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樂觀。就在幾天之前,北京交通委八月底的搖號結果顯示,北京新能源汽車的申購情況再次出現了申購數量少於指標配額的情況,因此無需搖號就可以獲得配額。這與常規汽車搖號200:1的火爆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顯示了純電動汽車目前在私人市場接受度不高的尷尬現實。

考慮到九月初下訂單的購車者必然之前已經獲得了電動汽車的購車指標,而截止8月底頭四期新能源小客車已發放的逾6000個購車指標中,實際購車上牌的僅800餘輛,不足八分之一,因此本月初的訂購熱潮更像是已獲得指標的購車需求爲享受購置稅減免政策紅利而出現的集中釋放,而非電動汽車的需求本身有了明顯成長。一些電動汽車4S店的銷售人員也坦言這些購車人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只不過在等待免稅政策出臺少花些錢。而目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多是「搖號久不中」但急需用車的人,新能源汽車搖號的優惠政策比起免稅政策更有決定性。

您已閱讀17%(604字),剩餘83%(29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