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進來,不要客氣!來來來,我這裏有顆桃子,有誰要?有誰願意和我換?」這可不是夜市叫賣,這是斯洛伐克藝術家翁達克(Roman Ondàk, 1966)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行爲藝術項目《14間》(14 Rooms)中的作品 。我立刻從皮包裏掏出一包剛從臺灣帶過來,在歐洲十分珍貴的米果,自告奮勇地跟他換桃子。這時候,兩位來自國內的男子剛好進來,表演者用英文問他們:「我們在交換東西,你們有沒有東西可以交換。」他們兩人愣了一下,表演者以爲他們沒聽懂,又問了一次:「絲襪鋪 (SWAP),交換。」好事的我急忙用中文解釋給這兩位男士聽,其中一人忽然用流利的法文問表演者:「趴喝烈無縫斜?」(parlez vous francais?你會說法語嗎?) 我立刻住嘴,覺得可能冒犯他們了。他們從包裏找出一小包樣品乳液換了「我的」米果後就離開了。我耐心地等,看看下一個人會拿什麼來換。不到幾秒鐘,一個義大利男子說:「我在蘇黎世時,在樹下撿到一粒種子,可以換嗎?」於是從一顆桃子變回一粒種子,真的只有在藝術圈纔會發生這種逆時生態循環。
《14間》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一個獨立項目,策展人歐布瑞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1968)和比森巴赫(Klaus Bisenbach, 1966)邀請了包含小野洋子、徐震、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等14位藝術家在藝博會期間提供行爲作品。藝博會上有超過200家畫廊,即使每家畫廊只停留3分鐘,逛完全部仍需要10多個鐘頭!不過由於有了真人展出的《14間》,讓人戰勝了逛藝術的疲勞,可以慢下來,一間一間逛。除了14間行爲表演之外,這個展覽還特闢了美國藝術家沃弗森(Jordan Wolfson, 1981)的「結尾」(epilogue)以及巴爾德撒瑞(John Baldessari, 1931)一件未被實踐的作品的通訊記錄。「14間」其實總共是「16間」。
不僅僅是巴塞爾,近幾年來,從沙迦到香港,從紐約到雪梨,處處可見行爲藝術。藝術家將自己的身體作爲創作材料,有時候以個人形態,有時候多人連袂,在不同環境中做行爲表演。最著名的例子是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1946)2010年在紐約MoMA的回顧展;上百人連夜排隊,就爲了要坐在方桌與藝術家相互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