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上週獲悉中國建設銀行(CCB)被正式指定爲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時,十分興奮。他表示:「在我們的金融世界中,歷史性變化少之又少。」他接著說,希望「倫敦金融城推動這一變化,並在其中發揮核心作用」。
這一進展讓倫敦擁有了與香港和新加坡競爭的基礎設施——迄今爲止,後兩者或多或少都擁有了自己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倫敦在這個市場中的份額是150億元人民幣(合15億英鎊)——與倫敦金融城深厚的資本市場相比只能算是滄海一粟。但樂觀人士認爲它與上世紀50年代倫敦歐洲美元市場(eurodollar market)的發展有相似之處。歐洲美元市場爲在美國金融體系之外持有美元提供了可能,並助推倫敦成爲金融世界的中心。
由於英國經濟遭遇「信心危機」,英國在1957年加強了外匯管制,歐洲美元市場就是爲應對這一局面而誕生的。管制規則禁止英國以外的交易方之間使用英鎊交易,倫敦金融城銀行的地位很可能會因此受損。作爲回應,倫敦的一些銀行開始接受美元存款,並用它們向英國國內外的客戶發放美元計價的貸款。這個新市場是一種商業開拓,而非監管開拓——儘管大西洋兩岸的貨幣和金融當局均決定不對其進行干預。
您已閱讀35%(511字),剩餘65%(9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