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人民幣國際化中的矛盾

FT新興市場編輯金奇:中國總理李克強本週訪問英國的一個關鍵主題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創造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貨幣要困難得多,它會與中國崛起的核心矛盾發生摩擦:中國的政治體制依賴於管控,而被全球自由市場接受則需要自由化。

「我們討厭你們這些傢伙。」2009年中國銀監會(CBRC)高官羅平在發泄自己對美國的不滿時如是說。他和中國其他一些人相信,隨著美聯準(Fed)爲恢復美國需求而增印鈔票,中國所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會和美元一道貶值。羅平對一批紐約聽衆說:「一旦你們啓動1兆至2兆美元的印鈔……我們就知道美元會貶值,因此我們討厭你們這些傢伙,但我們沒有辦法。」

這些不滿成爲中國發生鉅變的催化劑。這個擁有13億國民的政府感到了重新掌握控制權的必要性。「百年國恥」這一充滿憤怒的說法深入他們的內心,他們一想到美國有可能揮霍中國的財富就倍感侮辱。對此,中國政府決定加快推進人民幣的全球化。這樣中國的出口企業就可以賺回人民幣而不是美元,於是它們的收入就能投到國內,而不必重新流入美國國債——這是唯一一個流動性和安全性都高到足以吸收中國外匯儲備大量投資的美元資產池。今年3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攀升至3.95兆美元。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總理李克強本週訪英的一個關鍵主題)的起因,脫離不了中國對開闢自己道路的渴望,它不願融入「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畢竟它在其中沒有發言權。

您已閱讀34%(484字),剩餘66%(9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