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

Lex專欄:航運聯盟被否令人不安

中國否決組建全球航運聯盟的提議,將使航運業的非理性局面延續更久。因爲中國航運業同樣面臨虧損,而在這一領域,產能過剩始終由政府和私人船東支撐。

一個理性行爲者如何應對非理性世界?答案是努力使其變得更爲理性。至少,這是馬士基集團(AP Møller-Maersk)對其業績不佳的集裝箱航運業務所採取的策略——直到這周爲止。

中國政府決定否決馬士基提議的全球航運聯盟,將令航運業的非理性局面延續更久。

這一被稱爲「P3」的聯盟,將令馬士基、地中海航運公司(Mediterranean Shipping)和法國的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共享約250艘船舶。每家公司都可將貨物裝上其他公司的船舶,以便裝滿他們正在購買的巨型集裝箱船。

您已閱讀35%(241字),剩餘65%(4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