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

航運業近期無起色

各國船東在航運繁榮時期訂造的新船,已經或正在大批交付,投入航運市場。運力過剩意味著航運業還要繼續依靠微薄收入,但這對世界貿易可能是好事。

2004年5月,比利時安特衛普港一個颳着大風的角落開始出現一個駁船長隊。海峽上游的碼頭正忙著處理意外飆升的中國輸歐商品,已幾乎沒有任何富餘吞吐能力。到了7月,駁船營運商不僅延遲向客戶交付集裝箱,而且爲了應對延遲交貨的可觀額外成本,還要向客戶收取擁堵附加費。

當時,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這是過去10年最爲重要的經濟趨勢——正開始推高運輸成本,而世界尚未準備好應對這一挑戰。比利時港口的這一幕在全世界重演,從美國西海岸到澳洲東海岸,甚至杜拜現代的大型港口傑貝阿里港,都在艱難應對海運貿易的突然增加。根據總部位於倫敦的船舶經紀商Clarksons的數據,2002年至2011年,全球使用集裝箱裝運的商品(主要是製成品)數量每年成長50%。

然而,直到現在,即8年後,海運貿易量飆升的最深遠影響才顯現出來。海運貿易給集裝箱運貨船、乾散貨船以及油輪帶來的盈利大增,鼓勵很多船東一窩蜂訂購船舶,其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實際可能達到的需求量。大量船舶已在2011年(或將於2012年)交貨,投入增速遠低於繁榮頂峯時期的航運市場。根據總部位於倫敦的船舶經紀商Braemar Seascope的數據,僅2011年一年,好望角型(Capesize)乾散貨船(噸位最大的船型)的總交付量預期將達到220艘,使全球船隊運力增加近21%。2012年,還有230艘將交付給船東。

您已閱讀15%(574字),剩餘85%(31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