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什麼東西挺過了全球金融危機,那就是通膨目標制。這很奇怪。畢竟,危機之前,發達市場的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曾熱情地擁抱「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這個理念是指,明智的貨幣政策不但有助於把通膨率保持在低水準,而且由此帶來更加穩定的經濟活動。「不再出現大繁榮和崩盤的交替」當時不僅是政客們的吹噓,它也成了經濟學體制內人士的一個核心信念。
但這種誇耀明顯是錯誤的。狹隘地致力於防止物價快速上漲,最終被證明非常有害。政策制定者忽略了其他冒頭的不穩定跡象,其中最明顯的是信貸快速成長和住房市場活動加劇(起碼在美國是這樣)。這麼做的結果是,他們對過度冒險開了綠燈:由於通膨率處於掌控之下,投資者沒有理由擔心貨幣政策衝擊。
但歷史證明,經濟與金融危機在更多情況下與低通膨(而不是高通膨)時期關聯。低通膨也許在很多方面是可取的,但對精確設定的目標念念不忘,只不過反映了一代政策制定者的擔憂——他們被通膨失控的上世紀70年代的貨幣政策失誤嚇怕了。
您已閱讀30%(426字),剩餘70%(9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