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另一個亞洲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亞洲諸國在長期經濟成長後重獲自信,他們也都有在新的版圖中獲得位置的渴望,而這在漫長的20世紀一直被壓抑,而衝突就像是遲來的報復。

梁啓超勸告潘佩珠寫出這些苦難故事。

這是1905年的橫濱,他們都是客居此地的流亡者。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越南。他們無法對話,卻可以用筆談溝通。他們都成長於一個儒家文化傳統,然後目睹著這套文化與政治系統的迅速崩潰。中國淪爲了被瓜分之國,而越南早已是法國人的殖民地。日後的潘佩珠被稱作越南的「建國之父」,不過在他生前似乎不過是個焦灼、不斷失敗的逃往者與囚徒。

是戰勝俄國的新聞,將這位越南人吸引到日本。彼時的日本象是一塊磁石,令所有的被西方侵犯與侮辱的落後地區倍感鼓舞——黃種人戰勝了白種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似乎代表了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而在日本國內,一股泛亞主義思潮正在興起,日本的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們發現,儘管他們以新強國的面目出現,西方卻並未準備接納它。既然無法打破種族的鴻溝,一羣日本人開始鼓吹亞洲的內部聯盟。這注定也是不平等的聯盟,倘若門羅主義宣稱「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日本人期望「亞洲是日本的亞洲」。不過,這也造就了意外的聯結網路,東京與橫濱成爲了各種異端的聚集地,他們在此思考、爭辯、結社,試圖尋找到一條拯救各自國家的新道路。日本既是他們通向新世界的視窗,又給他們提供了暫時的安全。

您已閱讀30%(496字),剩餘70%(11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