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

亞洲變了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經濟放緩、需求從「礦業轉向餐飲」、資本撤出新興國家、債務累積,一系列經濟和政治變化,讓亞洲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菲律賓的中期成長前景可能比中國更好。從北京到吉隆坡,對乳酪的需求超過了對鐵礦石的需求。尼赫魯-甘地(Nehru-Gandhi)家族失去了對印度的控制權。在這個完全讓人看不懂的亞洲世界裏,人們唯一覺得熟悉的事情是,泰國的將軍們再次掌權。

對於幅員遼闊、各地差異極大的亞洲地區,人們所能說的是,它正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亞洲過去多年所落入的模式一直還算可以預測,但現在變化的齒輪正在嘎嘎作響。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亞洲有數個「恆量」本來一直沒有變過。

中國迅速發展,成爲亞洲地區的成長引擎。西方國家開動印鈔機產生的廉價貨幣和低利率,讓許多亞洲國家能夠大肆借貸,從而刺激了必要的內需,抵消了出口低迷的影響。除了緬甸等少數幾個國家以外,亞洲各國的國內政治局勢相當穩定。現在,上述幾點都發生了變化。亞洲地區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您已閱讀20%(357字),剩餘80%(14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