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五色」不知難爲「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新華字典》對顏色的解釋,多用例舉,無法把握顏色的真義。更要命的是刻意突出顏色的革命屬性,喜歡用極端的對比展示自己的階級立場。

【編者按】本文系作者2010年版《新華字典》研究之六。

解釋與顏色相關的字時,標榜「科學性」的《新華字典》幾乎不具備任何知識含量。既無物理色與人工色的區別,也沒有基本的顏色概念,如原色、正色、間色、補色等等。在一般使用「合爲」「相合」「混成」的地方,該字典使用了「合成」這個詞——莫非這就是科學性的表現?「合成,指通過化學反應使成分比較簡單的物質變成成分複雜的物質。」把一樁簡單的、自然發生的事件,提升爲人工的行爲,著意凸顯人的作爲,同時也就達成了貶低自然偉力的效果。我感覺,古人使用「相合」「合爲」,注重自然發生的過程與作用,甚爲貼切。

《新華字典》對顏色的解釋,多用例舉,像什麼像什麼。對某種顏色既不界定其性質,也不例舉足夠廣泛的物象,使用者在這種支離破碎的簡單實物比喻裏,根本無法把握顏色的真義,也無從分辨顏色之間的細微差別。更要命的是,他們刻意突出顏色的革命屬性,喜歡用極端的對比展示自己的階級立場。與此同時,人類對顏色的精神感受、感知和領悟,均付之闕如。如此一來,使用者自然無法理解顏色的宗教含義、感情含義和普世通用的含義。我們知道的是他們給定的「物理色」,即不帶感情的、冷冰冰的玩意兒;我們又無法理性地看待某些顏色,比如紅色、黑色和白色,因爲它們被意識形態扭曲成了滑稽可笑的東西。

您已閱讀19%(544字),剩餘81%(23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