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因反服貿事件引發的臺灣「太陽花學運」已經落幕。臺灣經常被當做大陸的民主鏡鑑,在對待臺灣學運的事件上,中國的公衆和知識分子分野嚴重。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並不知曉反服貿事件的原因、過程和核心爭議。本文爲一名剛剛畢業的臺灣大學生對這一事件的梳理和觀察,FT中文網刊發此文,希望能從一個「知情者」的講述,給讀者一個理解臺灣學運背後兩岸關係的視角。
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且與全球經貿體系緊密結合,馬英九政府希望儘快完成兩岸服務貿易的洽籤俾使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商能加速進行,搶在2015年中韓自由貿易協議生效前完成整個ECFA的簽署,避免臺灣在東亞經貿競賽中落後於最大的對手——南韓。
此外,臺灣與中國大陸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水之隔,兩岸又是同文同種,馬英九政府亦希望,藉着這些先天的優勢與簽署協議所帶來的經貿制度化與正常化,使臺商能儘早享受協議中的市場開放利益,同時也爲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與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來鋪路。再者,隨著中國大陸服務業所創造的GDP已佔整體GDP的47%,大陸亦脫胎換骨,由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的市場。面對這塊商場上的肥肉,臺灣政府遂希望藉由服貿協議的簽署,讓臺灣服務業者赴大陸擴大產能與市場。
您已閱讀5%(538字),剩餘95%(97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