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石油業

中國油企應擺脫「唯產量論」

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胡森林:中國石油企業因國有性質、經濟地位和官員任命體制,常有「唯產量論」的傾向。產量固然重要,但效益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編者按】長期以來,中國石油企業揹負著政企不分、壟斷得利、與民爭利的各種罵名,從去年開始發酵的中石油腐敗窩案,更讓這個行業遭到各界的口誅筆伐,也讓能源業改革顯得更加迫切。中國石油行業的競爭力究竟何在?它與政府是何種關係?應不應該推行全球化戰略?改革如何推行?我們特約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胡森林撰寫系列文章,探詢中國石油行業的真實面貌,試圖解開一些「石油迷思」。本文爲這個系列的第二篇。

全球石油年產量目前超過40億噸,天然氣年產量超過3兆立方米。中國油氣生產自2010年以來就已進入平臺期,原油年產量基本上穩定在約2億噸,2013年爲2.1億噸,天然氣逾1200億立方米。

中國油氣產量年均成長幅度已較爲緩慢,產能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生產狀態。國人引以爲傲的大慶油田已進入高含水後期,一大批陸上和海上的老油田遞減率逐年升高。而新發現的油氣儲量由於品位等原因,開發成本越來越高。總體看,保證油氣產量增產、穩產的難度相當大,短期內像美國一樣通過開採頁岩氣獲得便宜的資源供應,也不太現實。

您已閱讀16%(446字),剩餘84%(23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