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必須打破產能過剩怪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產能過剩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的經濟成長衝動。中國必須一方面允許甚至鼓勵有序破產,另一方面進一步約束地方政府對經濟的介入。

當潮水褪去之際,才知道誰在裸泳。經濟也是如此,當成長放緩之際,昔日蒸蒸日上的生產能力也開始凸顯出過剩壓力。

最近中國社群媒體內流傳一份全球鋼產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國(不包括河北)第二名是河北(不包括唐山),第三名是唐山(不包括瞞報),然後是日、美、印、俄、韓、唐山(瞞報產量)、德國。

這份名單戲謔之餘,也揭露了中國產能過剩幕後的冰山一角,那就是中央調控與地方瞞報的貓鼠博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即表示,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正在於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過多,尤其部分地方政府以追求經濟和財稅收入的高速成長爲目標,通過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供給、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式招商引資,扭曲了市場信號,影響了企業正常的投資決策。

您已閱讀18%(312字),剩餘82%(14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