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產能過剩挑戰中國經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從鋼鐵、水泥等傳統基建行業,到光伏等代表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產能過剩狀況可謂普遍而全方位。當產能過剩同時遭遇中國經濟轉型,產能過剩就更加棘手。

近日,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倪開祿留下數十億債務「外逃」傳聞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儘管1月4日倪開祿回國打破其「跑路」傳言,但超日太陽資金鍊緊張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在光伏行業整體困境面前,超日太陽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數據顯示,中國最大10家光伏企業累計債務已高達1100億元,此外還有數目龐大的應收賬款,光伏企業的財務危機更顯嚴峻。筆者認爲,造成光伏企業高應收賬款運營、資金鍊緊張的罪魁禍首在於產能嚴重過剩,而非行業本身問題——畢竟巴菲特還剛出手25億美元投資美國的太陽能產業。

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產業發展的「痼疾」。產能利用情況最爲直接的指標即爲產能利用率 ( capacity utilization) ,被定義爲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美國、日本等國家很早就開始對產能利用率指標進行工業統計和跟蹤分析, 是用於反映工業經濟實力和工業經濟走勢的一個主要月度指標。可惜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編制及公佈這個指標。

您已閱讀21%(421字),剩餘79%(16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