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危機

Asset managers could blow us all up
貨幣錯配:新一輪危機的根源?


FT專欄作家沃爾夫:新興經濟體非金融類企業在海外發債的規模顯著增加,這意味著它們要承擔貨幣錯配風險,當融資環境變化時,此類交易可能是致命的。

The most sobering less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as that developments expected to increase resilience – in that case, the “originate and distribute” model of finance – turned out to reduce it. Does a similar danger now threaten stability? Yes. The next round of global illiquidity might derive from foreign currency bonds of non-financial companies of emerging economies. The centre would be asset managers, not banks.

全球金融危機最令人警醒的教訓是,本以爲能強化金融體系的發明——在此次危機中是「放款加轉銷」(originate and distribute)的金融模式——結果卻弱化了金融體系。類似的風險現在還會危及穩定嗎?答案是肯定的。下一輪全球流動性不足,可能源自新興經濟體非金融類公司發行的外幣債券。屆時主角不是銀行,而是資產管理公司。

您已閱讀7%(589字),剩餘93%(77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