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7年前,我曾有機會與巴基斯坦學者謝赫•穆罕默德•塔基•奧斯馬尼(Sheikh Muhammad Taqi Usmani)見面,他也是伊斯蘭金融的領先專家。那次交談意外地讓我難忘。當時正值信貸泡沫的最高潮時期,對西方金融運轉方式提出強烈批評的人少之又少。但他當時措辭嚴厲。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對歐美銀行在沒有任何實際資產支持的情況下創造金錢的傾向表示無奈;就像他所說的那樣,它們用「衍生品繁衍出更多衍生品」。的確,對奧斯馬尼而言,西方金融類似於一個巨大的棉花糖球:一個黏黏的棉花狀泡沫,少量「實際」資產或經濟活動圍繞著這個泡沫被旋轉、再旋轉,以支撐大量短期金融交易,就好像可以用一小塊糖調製出一大個棉花糖球一樣。奧斯馬尼告訴我:「西方銀行在用錢生錢,」這與伊斯蘭金融形成對比,在伊斯蘭金融業,「金錢永遠有資產的支持」,而且依賴於「股權融資而非債務」。
如今,這些批評看上去不再顯得那麼激進或不同尋常。相反,在信貸泡沫破裂後,就連美聯準(Fed)前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等人也在擔心西方金融的無情擴張。如果你聽聽美國茶黨(Tea Party)激進主義者討論搖搖欲墜的美國鉅額債務以及不斷擴大的貨幣供應,你會發現他們的擔心(這一點頗具諷刺意味)聽上去與奧斯馬尼頗爲類似。
前幾天,我有理由再次思考奧斯馬尼的言論。上月末,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宣佈,英國政府計劃發行首隻「伊斯蘭債券」,即遵循伊斯蘭教義的債務工具。這一訊息激起了倫敦金融城(City)一些人的譏諷,因爲它看上去像是一種外交手段。但我認爲,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因爲不管奧斯本的動機怎樣,英國計劃發行伊斯蘭債券的好處之一是,這可能會促使更多人關注伊斯蘭金融背後的原則。無論是對於穆斯林還是非穆斯林,那些理念都發人深省,它們展現的金融觀念迥異於21世紀西方金融家和消費者想當然的觀念,令人耳目一新。